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凝聚磅礴力量,夺取决战胜利!中国党刊网、领导者客户端即日起为您带来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仲海(图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丽摄) 3月5日,2019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首场集中访谈活动在京举行。茶产业研究专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仲海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协会接到好几个国家的咨询电话,想要在贵州投资兴业,我们当然欢迎,贵州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茶产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贵州茶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贵州省茶叶面积是752万亩,可采面积561万亩,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全国排第一。贵州的茶叶产量是36.2万吨,茶叶的产值是394亿元。 贵州省通过茶叶产业带动了15.2万的贫困人口就业,其中,脱贫人数8.9万人,涉茶人口的年均收入达到9287.5元,涉茶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是4388.2元。 朱仲海说,涉茶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109元,所以通过茶产业的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的成绩是可喜的。他说,贵州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有几点值得学习和分享。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每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都会出台相应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 二是通过茶事活动扩大茶叶消费。贵州茶博会永久落户湄潭,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贵州茶叶,扩大了贵州茶叶消费,也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入户。 三是加大对品牌的推广力度。贵州绿茶是全国唯一的省级供应品牌,贵州这几年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推广公共品牌,支持贵州茶产业发展。 四是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贵州有12个产品,排第一的是茶产品,每个产品由一个省级领导负责,茶叶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慕德贵负责,说明贵州对茶产业的宣传和推广非常重视。 五是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全国茶叶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3%,贵州片区茶叶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一方面说明贵州对茶叶安全非常重视,另一方面说明贵州适宜茶叶生长。在促进贵州乡村振兴方面,积累了很多贵州经验。 贵州茶叶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今后贵州茶叶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朱仲海提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解决茶企融资难问题。从全国来看,贵州省茶叶企业中小企业偏多,龙头企业相对比较分散,遵义成立了一个茶叶集团,国有企业兼并私有企业,办成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一方面是加大茶企的实力,二是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是加强原产地保护工作。法国葡萄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它有专利。贵州每个片区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培育的茶叶品质有差异,为了提高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原产地的保护。 三是加大对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贵州是西部山区,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我们实施人才引进奖励计划,引进一部分高级人才投身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建议在党政干部和科技领域引进一部分人才,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指导。 四是加强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我们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现在中美贸易和出口方面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标准化方面有很多欠缺,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贵州绿茶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贵州茶产品的质控,三是市场体系的监管,可以很好地稳定价格。 五是发展茶叶深加工业。贵州有700万亩茶叶,产量非常大。很多茶都是春茶,夏季茶就弃产了。这几年日本、韩国有茶叶医药行业、有茶叶面膜、化妆品等产品,这些都是能推动贵州茶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有力探索。 六是发展茶叶旅游业。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独特的喀斯特风貌,遵义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一茶一旅促进经济发展,我去湄潭参观,发现那里有茶园观光栈道,非常好。我们也组织一些海外嘉宾到贵州学习,他们很震撼,通过游览、观摩、体验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贵州茶的历史、文化等等。 七是加强茶园管理,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套种经济作物,进一步解决茶叶发展问题。我们发展茶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种的茶叶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有万亩茶海,种一些本地的经济农作物,一方面是改善茶叶品质,另一方面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茶园里套种本地的经济作物,可以防止外地作物的入侵,对提升茶叶品质非常重要。 链接:茶产业 一是茶叶是健康的产业。茶是纯洁、自然的饮料,中国茶是代表世界人民最好的健康礼物。 二是茶是文旅的产业。高山出好茶,我们是重要的旅游基地,所以发展产业我们是文旅产业。 三是茶是富民的产业。一方茶叶富一方百姓,全国1000个地方产茶,说明发展一方茶叶富一方百姓。 四是茶是生态的产业。我们发展一方茶叶保护了一方的生态环境,我们造就了绿水青山,然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党刊网”,作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