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出版高水平茶文化著作 (1)《中华茶史(宋辽金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沈冬梅、黄纯燕、孙洪升著。全书40万字、13章,以权威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茶叶生产、茶叶贸易、茶政茶法、饮茶文化、茶具、茶与政治生活、茶与宋元文化等多个侧面,勾勒出一部生动的宋辽金元时期茶史。 (2)《唐代茶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宋时磊著。全书以唐代饮茶风习、茶产业、茶制度、茶技艺和茶思想文化等为研究核心问题,对唐代茶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系统阐述唐代茶史的历史地位。分六章对唐代茶文化展开详细论述,既可从一个文化切片观察气象万千的唐代文化总体风貌,又对整个茶文化发展史脉络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3)《世界茶文化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姚国坤、程启坤、刘勤晋、鲍志成、屠幼英、郑国建、关剑平、沈冬梅、丁以寿、于良子、王建荣、郭丹英、李竹雨、夏虞南等撰著,计一百万字。全书从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式与途径、世界茶文化概况、世界饮茶风情与特色、现存世界茶文化遗迹、世界茶器具大观、世界茶文化与艺术、茶文化与政治法律、世界茶叶贸易和消费、茶叶标准与质量、茶与身心健康、茶文化与世界和谐等方面,对世界茶文化的沿革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诠释,是一部高屋建翎、立意深远、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常见新意的厚重之作。 (4)《中国茶事大典》,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中国茶叶博物馆编。全书分为八篇,利用该馆丰富的茶文化图书文献资料、馆藏文物等资源,图文结合,内容翔实,涵括了古今中国茶事的方方面面。 (5)《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人民出版社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萍团队撰著。全书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通过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这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儒学与茶道融汇交织的表现形态。 (6)《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姚国坤著。泱泱百万字,内容丰厚、理念清晰、资料翔实。全书以茶的自然科学属性为起点,从梳理茶之源流开始,寻觅茶文化根脉及发展历程,由此进入茶文化的人文学科坐标系统,得以观察茶文化与生活、风俗、养生之关系,研究茶文化与民生、旅游、艺文之互动融合,剖析茶在哲学、经济、政治、社会中的权重,前瞻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复兴之途。 此外,程启坤的《陆羽<茶经>简明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朱红缨的《中国茶艺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孙忠焕的《茶文化的知与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王镇恒的《茶学名师拾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等都是有特色的佳作。 2.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学术会议 (1)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2016年10月,在河南开封举办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再创茶业辉煌——兼论中国宋代及开封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共计50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征集470余篇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 2018年11月,在湖南茶陵县举办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以“茶祖留芳,茶惠天下——茶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率先阐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日本环保中国茶交流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清水真理、美国七碗茶联合公司董事长奥斯汀·霍吉、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萧力争和刘仲华、新加坡留香茶艺流派创始人李自强、浙江大学茶学博士周继红等国内外专家,纵论茶文化的起源、传承、发展与交流。 (2)茶文化学术论坛 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主办,自2017年始,分别在贵州省贵阳市、浙江省湖州市、云南省勐海县成功举办三届,分别围绕“茶文化与茶道哲学”“茶文献的当代哲学解析”“茶道哲学的多重视角”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2017年6月,“东方文化论坛·中国丝瓷茶与人类文明研讨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探讨中国丝瓷茶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发展,从历史与遗产、传播与影响、文创与科技等方面研讨丝瓷茶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2018年4月,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国际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信阳师范学院举行。日本静冈县茶业试验场原场长、茶之乡博物馆原馆长小泊重洋,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世界茶联合会副会长王亚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以寿、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等作主题报告。 作为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体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自2017年以来已举办三届。论坛就如何促进茶文化茶产业健康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茶生活的多元需求开展讨论。 2019年3月,第八届禅茶论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多位学者做了非常细致的文献考据和资料检索工作,对“禅苑清规”“禅师墨迹”“挂搭”“行脚僧的随身物”“茶宴与茶筵”“禅茶一味”的最早出处等有关问题做了抽丝剥缕式的考究。还有多位学者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例如中日茶礼的异同、中日茶道哲学的比较、中日茶文化传播的借鉴。 2019年6月,中国茶禅学会“2019茶与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会议围绕“寺院中茶文化”“禅茶与对外交流”“诗中的茶与禅”三个主题展开。 3.茶文化教育方兴未艾
(1)学历教育 不仅有全日制大中学校教育,还有非全日制的本专科函授、自学考试等。在本科层次设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方向的有安徽农业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武夷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南昌大学等;在高职高专层次,国家教育部将原先的目录外专业茶艺、茶文化整合为目录内专业茶艺与茶叶营销,开设的院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天门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结果,新增茶艺与茶营销专业。 不仅如此茶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普遍开设茶文化类课程,学校数量庞大。一些中小学叶开展课外茶艺实践,少儿茶艺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出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教材”《中国茶文化概论》(科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茶艺与茶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等教材。 (2)非学历教育。 各种茶书院、茶文化传播和培训机构,数量巨大,有力地丰富和补充了茶文化教育,对茶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影响广泛
(1)茶文化创新大赛 2016-2019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承办的“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已举办四届。竞赛内容包括茶文化知识、茶文化作品创作、茶艺创新三块,既有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继承,也有茶文化作品(含茶文学、茶书画、茶戏曲影视摄影)创作,茶艺的传承和创新。每年约有50所来自省内外的高校参加,参赛学生数百人,很好地促进茶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2)茶艺技能大赛 2016年、2019年,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分别在贵州遵义和福建武夷山举办,各省市自治区的选拔分赛也同步举行,参与人数超过数千。一些区域性的省级和地市级茶艺技能竞赛更是经常举办,福建、安徽等省每年举办高职中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华茶艺技能赛。全国家庭茶艺赛、少儿茶艺赛也时有举办,一些茶博会中也设有茶艺竞赛项目。这些赛事扩大了茶艺的社会影响,有力地促进茶艺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 5.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六大茶类和花茶、紧压茶传统制作技艺以及茶道茶艺、茶馆茶俗等项目,确定一批传承人,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 6.茶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1)茶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中心,进行观赏、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融学习、体验、观光、娱乐、饮食、购物等于一体,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这样对于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双赢。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在不断的取得进步,对一些新型的茶文化旅游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的丰富。201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出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和全国茶旅游精品路线各10条。 (2)茶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涉茶的影视片时有播放。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2017),由孙俪、陈晓、何润东、任重、俞灏明、胡杏儿等主演。该剧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茶文化视频课、茶事微电影、短视频逐渐兴起,抖音、快手等不仅有力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这些作品制作也构成茶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 (3)茶事建筑空间设计 诸如茶文化主题民俗旅馆、茶文化博物馆、特色茶室茶馆等,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对于学历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的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导致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也不足。 2.茶艺存在表演化、舞台化的倾向,一方面动作或造作、或夸张,违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茶艺+的成分较多,茶艺与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杂糅,不伦不类。 3.由于近年茶文化教育发展较快,专业教学、培训师资队伍培养跟不上,特别是培训机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制约着茶文化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4.茶馆具有综合性功能,茶文化传播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目前的许多茶馆,往往沦为棋牌室,茶文化功能弱化。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器具是茶文化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目前在茶器具的开发上陷入瓶颈,开拓创新不够。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预判、目标及建议(一)发展环境预判
盛世兴茶,美好生活离不开茶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201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贺信。在贺信中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致信祝贺,在贺信中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乃千年未有过的和谐盛世,为茶文化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和环境。 茶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饮茶的普及化、大众化,扩大了茶叶消费人群,提升了茶叶人均消费量,让“茶为国饮”落到了实处。茶叶消费的扩大和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经济保障。 (二)计划达成目标 1.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 以茶文化产业为基础,推动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健康、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全面的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 2.茶文化普及与传承 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技能和学科竞赛等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让茶文化进社区、进中小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建设一批茶文化传承基地,评选一批茶叶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加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3.茶文化教育和研究再上新台阶 构建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及社会业余教育机构相互协作、补充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茶文化著作,发表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对政府、科研院校、行业组织、行业主体的建议 1.政府 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引导和扶持茶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和壮大茶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持行业组织独立开展茶文化普及推广活动,支持学校依法办学。 2.科研院校 科研机构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茶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大中院校着力培养茶文化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文化从业人员,提升茶文化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 3.行业组织 积极开展茶文化普及与传承工作,举办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职业技能等级第三方认证和评价制度。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行业主体 行业主体要勇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担负发展、传播、创新茶文化的责职。 执笔人: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以寿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