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文化

茶中故旧 蒙顶晴翠里的千年茶香——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看雅安茶

时间:2021-11-30 09:41: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雅安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和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是四川省仅有的入选项目。

千百年来,雅安凭借着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与世界对话,演绎了众多精彩的茶叶故事,生动诠释了“世界茶源”的美誉。即日起,雅安日报推出“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看雅安茶”系列报道,透过“一绿一黑”氤氲的茶香,感受千余年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沉淀,细品雅茶发展之道。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世界人工植茶先河。

历经两千多年传承与发展,蒙顶山茶香飘世界、享誉中外。此次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将进一步提升蒙顶山茶知名度,推动雅安市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发展,鼓励全市茶行业从业者把传统制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扬好,助推蒙顶山茶更好发展。

雅安市茶园一隅

岁月深处 茶香氤氲

蒙顶山上,有一片得名于宋代的专供进贡的“皇茶园”,茶园皆以石栏围之,上后方雕以巡山石虎,其中有7棵茶树,相传为西汉宣帝甘露年间茶祖吴理真漫山遍野觅得后手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也由此开始了蒙顶山茶叶人工种植的历史。

吴理真的事迹,主要记载于一块清代石碑上。但蒙顶山茶在初唐时期就已入贡且到中唐时期名列贡茶首位,能在诸多诗文史籍中找到佐证。《茶经》中就把“雅州茶”列在剑南道的彭州、绵州、琼州之后。白居易诗里写到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也正印证了蒙顶山茶历来珍贵。

缘何珍贵?名山区茶业协会秘书长钟国林介绍:“这与蒙顶山独特风土的造就分不开关系。”

“西蜀天漏,中心蒙山”。本以多雨著称的雅州,又以蒙顶山为最,常年烟雨蒙蒙,雨雾茫茫,蒙顶山之名就因此得来。而这,恰巧也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地理条件来看,蒙顶山是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的“蜀中三大名山”之一,因背靠青藏高原寒流,前迎成都平原热气流,冷热交替形成多云、多雾、多雨的气候特征。从土质条件来看,蒙顶山的土壤绝大多数呈现深棕色,当地称为“茶末土”,营养丰富而疏松,加之高山坡地森林茂密,这对又喜水又需排水良好的茶树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生长环境。

2004年,《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在蒙顶山发布,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正如钟国林说的那样,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非遗,不仅是因为其特殊的加工工艺、优良的品质,更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正是经过千余年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沉淀,才成就了川茶第一品牌。

茶农在茶园里采摘茶叶

岁月同行 茶园青青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主要为采摘、摊晾、杀青、揉捻、三炒三揉、烘焙提香6大步骤。从一片嫩绿的鲜叶到千烘百焙的干茶,需要经过制茶人一个小时的精心炒制,每一片茶叶,都凝练着制茶人的匠心。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坚守。传承至今的背后,也离不开制茶人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今年58岁的向世全,是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名山人,他从14岁起就开始接触茶叶。“我的外婆外公、父亲母亲都是制茶的,我们一家三代做茶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我与茶接触也有40余年了。”向世全说。

蒙山茶制作,步骤看似简单,可温度高低、手法轻重,全凭制茶人积累的经验掌握。“蒙山茶的制作,对原料与采摘的要求都很高,精心挑选出的一芽一叶在运输过程中还不能超过4小时,要保证叶子的鲜香。”向世全说,在制作时,鲜叶先通风摊晾2至4小时左右,减少水分,然后再“红锅杀青,三炒三揉”。

“真正的蒙山茶制作是需要高温的,手劲手法不到位,速度就跟不上。”向世全说,当鲜叶水气大减,清香四溢之时起锅,迅速在簸箕里摊开降温,再开始推揉,手法先轻后重。

已是技艺精湛老师傅的向世全,却喜欢自称“老徒弟”。“制茶是一门漫无边际的学科,永远要学习。”一直以来,向世全没有固守原地,而是在蒙山茶千年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加入创新元素,让茶叶在经过一道道严格精密的加工工序之后完全释放出精华。

如今,蒙山茶传统手工茶已经形成5个主要品种,即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外形娟秀,载誉史册。

同样作为土生土长的名山人,生于1959年的张跃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2岁开始随父辈学习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张氏甘露”第五代传人,一手手工茶做得一流,是个技术好手。他这一辈子,可以说,与茶形影不离。

从1994年开办跃华茶厂以来,张跃华用实际行动推动着蒙顶山茶的发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全靠‘坚持’二字,辛苦是肯定的,但只要看到蒙顶山茶的发展越来越好,再多的苦也能咬牙坚持。”从事制茶50多年的张跃华说,他每年都要招收年轻徒弟,希望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今年11月,张跃华就收了三个徒弟,其中还有“高材生”,他希望下一代能做得更好。“尽管我已经60多岁,但我还没有放弃,目前,企业正和省农科院茶科所合作,做新品种的研发,我希望能把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的同时,也让蒙顶山茶发展得越来越好。”张跃华说。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华在手工制茶

岁月如歌 守望前行

每年3月,在正值李花漫天的季节,茶芽也开始在润泽的环境中悄悄冒头,这时候采摘制作的茶也格外细腻柔和。将一个初绽嫩绿的鲜叶经过精心炒制后制作成香气氤氲的干茶,每一片茶叶,都凝练着制茶人的匠心。

有着20余年制茶经验的制茶师李含敏,师承有着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之称的魏志文。坚持手工制茶的李含敏,从开办一家茶庄开始,打心底里就是想传承、保护并发扬这一传统制茶技艺。

“现在做手工茶的制茶师太少了,因为手工制茶耗时耗工,经济效益一般。”李含敏说,好在市场上喜好喝手工茶的群体比较多,每年他经营的手工作坊都要销售2500公斤左右的甘露和黄茶。

在了解到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李含敏十分兴奋,“这是对匠心传承的一种肯定,这也更加坚定了下一步对手工制茶规模扩大的信心,希望通过做好师徒制模式,让一些有志于传承传统制茶技艺的年轻人将雅茶发扬光大”。

如何让非遗成为促进雅茶进一步发展的强心剂?如何将“非遗茶”转化为“致富茶”“发展茶”?四川雅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茶集团)作为雅安茶产业的龙头企业,有着一定的发言权。

雅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古劲表示,自公司成立以来,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设立天润农业、雅茶茶业、雅茶贸易三家涉茶公司,坚持走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品类市场化、销售多元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真抓实干,坚持“做标准、做品牌、做市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雅茶发展的又一契机。公司在绿茶发展板块,聘请魏志文先生为生产技术总顾问、总工程师。”古劲说,魏志文是名山区首批推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被四川省文化厅(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将继续指导公司绿茶生产,把关产品工艺等环节。

对于未来要如何打好非遗这张牌?古劲表示,目前,绿茶厂已建有魏志文非遗大师工作室,设有蒙山茶非遗文化展示区,下一步计划成立蒙山茶、雅茶茶叶研究院,深入专研雅安茶文化,以传播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为特色,建立传习实训中心,通过举办非遗制作技艺竞赛,以技能培训、“传、帮、带”机制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为蒙山茶非遗项目保护、研究、展示、作品创作等活动提供重要的场所和新的载体。

(来源:雅安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