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项目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其中包括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
六安瓜片制作技艺
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清朝时,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市级4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家。
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六安瓜片外形平展直顺,叶面背卷,形同瓜子,色似翡翠,略带白霜,泡入杯中汤色碧绿、茶香扑鼻,喝入口中滋味醇美、回味甘甜。
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和传统制作技艺。俗话说“高山出名茶”,六安瓜片主产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山高谷深云如海,溪流密布温差大,崖峭坡陡日照短,林木葱茏水土好”,良好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瓜片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七道工序。其中采摘工艺与众不同,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采梗不采芽只采叶的片茶。扳片是将采回来的鲜叶及时除掉芽和梗;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道工序,嫩片火温要高,投叶要少,动作要轻,出锅要“润”,老叶火温低,投叶稍多,手势稍重,出锅要“翘”;烘焙分毛火、小火和老火三次,温度逐渐升高,其中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
六安的茶
七碗清风自六安。除了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六安市与茶相关的代表性项目还有4项,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绿茶制作技艺(舒城小兰花)、六安黄大茶制作技艺、霍山黄大茶制作技艺。全市现有制茶技艺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5人、市级8人。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霍山黄芽制作技艺
霍山黄芽外形挺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微黄,茶香持久,是中国名茶中的一枝独秀。产于六安市霍山县境内,是唐朝20种名茶之一,唐时进入宫廷,明清为御用贡茶。其工艺独特、细腻,从采摘到成品需,主要包括采摘、摊放、杀青、做型、初烘、摊黄或闷黄、足火、拣剔等10多道工序。
其中“摊黄或闷黄”是关键,摊黄是下烘后摊放1-2天,使其自然回潮,黄变;闷黄即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厘米左右,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摊放8-10小时,使其回潮,黄变,直至叶色微黄,茶香显露。“摊黄或闷黄”是形成霍山黄芽茶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醇浓厚的关键因素。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舒城小兰花制作技艺
舒城小兰花茶创制于清朝,之所以叫兰花茶,一是外形芽叶相连似整朵兰花,冲泡后枝枝立于杯中又似兰花绽放;二是采茶季节正值漫山兰花竞相吐蕊飘香时节,茶叶吸附花香而形成独特兰花香气。
舒城小兰花茶是用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芽梢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传统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采摘、摊凉、杀青做型、初烘、复烘等工序。其特征是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带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叶质厚实耐泡。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黄大茶制作技艺
六安的黄大茶是黄茶的代表之一,主要产于霍山县、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源于唐代的“散茶”,成于明代隆庆年间,兴盛于明代后期,是久负盛名的历史黄茶。其外形茎壮叶厚,叶片成条,茎叶相连,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具有焦香,古称“金枝玉叶”。黄大茶传统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采摘、炒茶、初烘、堆积、烘焙等工序。
黄大茶较其他黄茶氧化较深,其中“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燥的烘房内,利用烘房余热促进热化学变化。堆积时间根据鲜叶嫩度、茶坯含水量、温度等因素而定,一般5-7天。待叶色黄变,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来源:六安茶谷办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