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申遗联动了安徽、湖北、江苏、浙江、云南、福建6个省份,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
囊括了前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相关茶技艺和习俗项目,由全国15个省份44个涉茶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成,是迄今为止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中涉及子项目最多的一次。
人们或许并不太清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间的确切关系,但大概都会笼统地以为“茶文化早已是非遗”。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茶饮大国,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饮品。再进一步究其原因,则是中国作为茶叶原产地、茶叶生产大国,自古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
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物质、精神与社会的复合载体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共计2000多种茶品。这就是茶的制作技艺。相应的,在长期饮茶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民间习俗。此外,这一源自古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人类历史中不断传播和流变,在世界各地又发展出不同的分支和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指出,茶是日常生活饮品,茶又是文化观念的表达与社会连接的中介,是物质、精神与社会的复合载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茶是中国人喜好的饮品,它关联着中国人的身体与灵魂。中国人最早对于茶的认知是茶对身体养护的药用价值。而后茶由药成为饮品,转折点在于人们发现了其精神滋养和提振作用,这对寻常人来说具有更普遍的生活价值,甚至生发出关于生活方式和礼仪修养的思考。
近年来,各地已陆续开展一系列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一整套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茶文化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让茶文化无处不在,也被更多人看到和接纳。这无疑是对非遗良性的保护传承。但古老技艺在时代洪流中难免饱经沧桑直至式微,茶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需要坚定的理念是,茶文化的精髓与其文化结晶的性质不会变,但与茶文化相关的推广一定要与时俱进。
2022年秋冬,在年轻人社交圈流行起来的“围炉煮茶”可看作是茶文化创新性保护和传承的鲜明案例。中国古代素有“围炉煮茶”习俗,如今摒弃了复杂又高超的工艺与器具,又乘着新中式茶饮的东风回归到人们的社交生活中。“茶”本身以煮奶茶、煮姜茶乃至煮咖啡、煮果酒等新形态出现在菜单上,三两年轻人围坐在或仿古或仿田园的静谧环境中,再搭配上陶罐、炭火等器物和栗子、柿子、红薯等食物,从容的生命体验和暖融融的氛围感被拉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织也得以实现。“茶”在这一刻成了真正活着的非遗。
当然,无论如何创新,申遗的根本目的总是要落脚于“护遗”。中国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保护工作还需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推动研究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坚持以绿色发展、活态传承、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和强农惠农等方式,使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同时助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动茶文化及相关产业持续“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永葆青春。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1月号
来源于文化月刊杂志 ,作者王晓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